首列分類

2021年1月22日 星期五

印鈔 ≠ 通貨膨脹 !? 五張圖看懂 銀行 體系的秘密

 2020 年 9 月 20 日

 文章來源:台灣銀行家   作者:台灣銀行家

全球中央銀行違背傳統貨幣理論狂 印鈔 票(實行 量化寬鬆 ),不怕引爆惡性 通貨膨脹 的原因,就在 銀行 放款需求不振。只要盯緊銀行放款增長率, 印鈔 盛宴就可以一直玩下去!8 月號《台灣銀行家》雜誌刊登了中央銀行副總裁陳南光與參事李榮謙聯名的大作《中央銀行角色的演變、問題與挑戰――兼論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搭配問題》,清楚解析中央銀行任務的歷史演變,從政府的銀行(代理國庫收支)、銀行的銀行(銀行體系網絡與支付系統的核心)、市場流動性的最後提供者、最後貸款者(Lender of Last Resort),一直到 1990 年之後大溫和時期強調獨立性與物價穩定。


因應金融市場失能,央行成為「最後購買者」

全球主要中央銀行在金融海嘯後,將「金融穩定」納入職權範圍之內,今年 COVID-19 危機爆發,央行角色進一步擴大高風險的「信用分配」(Credit Allocation)領域,成為金融資產的「最後購買者」(Buyer of Last Resort),承擔了部分財政國庫的紓困責任,還介入商業 銀行 的角色,直接向特定群體提供資金。


於是我們看到全球中央 銀行 集體跨越紅線,進入財政赤字貨幣化的領域,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傳統分界已經模糊,直升機撒錢(Helicopter Money)與現代貨幣理論(Modern Monetary Theory, MMT)成為熱門討論的嶄新議題。


中央銀行集體跨越紅線,引爆點當然是金融市場失能,迫使央行將「穩定金融」作為最急迫的任務,不過,中央銀行顯然也對於「惡性 通貨膨脹 」(Hyperinflation)有相當把握,判定無限制 量化寬鬆 與財政赤字貨幣化的政策,不至於引發 通貨膨脹 ,才敢放手狂 印鈔 票。


中央銀行無限 量化寬鬆 的底氣,到底在哪裡呢?著名的經濟學家,野村總合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Chief Economist, Nomura Research Institute)辜朝明在 8 月的一份研究報告,提出了具體的答案:「 銀行 放款增長疲弱」


辜朝明:央行政策轉向,若沒通膨,即持續擴張資產負債表

不論是美國、歐元區、英國或是日本的實證都顯示,民間貸款需求微弱,商業銀行放款增長率,遠低於中央銀行量化寬鬆大量釋放出的基礎貨幣,也與貨幣供給額增長率有很大的距離。央行印發的鈔票,被企業與個人儲蓄起來了,銀行貸款沒有增長,就不會引爆通貨膨脹。

Q貨幣供給額增長率>??

辜朝明是日本最著名的國際經濟學家,早在 1980 年代就曾經進入紐約聯邦準備 銀行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服務,很長一段時間成為日本與美國中央銀行政策協同探討的關鍵人物,1997 年辜朝明成為日本野村總合研究所的首席經濟學家,對於泡沫經濟、 量化寬鬆 、大中華區的貨幣經濟都有前瞻性的分析,更成為各國政府、中央銀行、學界諮詢的對象。辜朝明在金融海嘯之後,提出「資產負債表衰退」(Balance Sheet Recession)理論,清楚解釋與描繪的總體經濟面臨嶄新衝擊與央行的因應方案。


辜朝明在今年8月的一份報告「疫情經濟衰退的主因與美中關係展望」(The Driver of Pandemic Recession and Outlook for US-China Relations),針對央行財政赤字貨幣化與通貨膨脹的關係,提出具體解釋,傳統央行政策從控制央行資產負債表為出發點,避免刺激 通貨膨脹 ;但是面對經濟衰退的衝擊,央行政策 180 度轉向,轉為「如果沒有   通貨膨脹 ,就持續擴張央行資產負債表」。


以上 4 個圖是一組,說明央行大量 印鈔 票,卻沒有造成通貨膨脹的原因,就是因為 銀行 體系放款疲弱,企業與個人借款的增速,遠低於央行印鈔票的速度。


日本,首先實施量化寬鬆國家

日本央行是 量化寬鬆 的始作俑者,從 1990 年泡沫經濟破滅之後,日本央行就苦思對策,網路泡沫破滅後,日本率先推出量化寬鬆政策,將利率壓到零,但是央行印出的鈔票刺激貨幣增長的效果有限,而日本經過長期的 量化寬鬆 、財政赤字貨幣化、央行大量買進股票的政策刺激,30 年來基礎貨幣增加了 15.33 倍,但是貨幣供給額僅增加 2.36 倍,銀行貸款餘額累計了 30 年,竟然只有 1990 年的 1.32 倍。   


日本似乎是工業國家的先行指標,用同樣的角度來觀察, 2008 年之後英國、歐元區都同樣擁抱「日本化」的模式,美國動能比日本與歐洲要強,但是也呈現同樣的模式。  


印鈔 通貨膨脹

〔圖5〕明確解釋了前面 4 張圖,央行印出的鈔票,大量被個人與企業儲蓄起來了,美國在 2005 年的時候,儲蓄率僅有 2.2% , 10 年之後已經翻倍增加到 7.7% ,今年 COVID-19 的 印鈔 狂潮,更在 4 月創下 32.2% 的天價儲蓄率。央行印鈔票,被老百姓好好存起來,存了太多現金的企業與個人,沒有貸款需求,貨幣乘數遠低於 1 ,自然沒有通貨膨脹的威脅。


基礎貨幣

貨幣基礎(Monetary Base)最基本的定義是,流通貨幣(銀行紙幣及硬幣)與銀行體系存放在央行的結餘(儲備結餘)的總和(包含MEI:)

也稱貨幣基數(Monetary Base)、強力貨幣、始初貨幣,因其具有使貨幣供應總量成倍放大或收縮的能力,又被稱為高能貨幣(High-poweredMoney),是指流通於銀行體系之外被社會公眾持有的現金與商業銀行體系持有的存款準備金(包括法定存款準備金和超額準備金)的總和。它是中央銀行發行的債務憑證,表現為商業銀行的存款準備金(R)和公眾持有的通貨(C)。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報告中,基礎貨幣被稱為Reserve Money,包括央行的貨幣發行(M)央行擔保的銀行債務(存款準備金,R)。基礎貨幣是整個商業銀行體系藉以創造存款貨幣的基礎,是整個商業銀行體系的存款得以倍數擴張的源泉。

由於以前貨幣理論的不完善,對於貨幣本質認識的錯誤,人們未區分貨幣與存款貨幣,而後者是前者在市場中運動流通產生的,兩者差別猶如“人”與“人次”的差異。基礎貨幣實際上包含了這兩種不同形態的概念,是一個過時的,錯誤的概念。


貨幣乘數

中央銀行印出鈔票之後,透過金融市場的貨幣創造,可以讓市場上的貨幣供給倍數成長,其中的倍數,就稱為貨幣乘數。貨幣創造的最初就是由中央銀行提供的強力貨幣開始,當貨幣創造過程結束後,原則上這些貨幣本體數量並不會變化,除了停留在銀行金庫做為準備金(銀行庫存現金 + 轉存央行存款),以防止民眾提領不到現鈔外,就是民眾手上留存的通貨淨額了,

因此 強力貨幣H = 通貨淨額C + 銀行準備R。貨幣創造的結果將導致市場上擁有的貨幣供給總量為M = 通貨淨額C + 存款貨幣D,又強力貨幣H = 通貨淨額C + 銀行準備R,其中部分準備金制度下,存款貨幣D > 銀行準備R,貨幣供給M > 強力貨幣H,最終經濟社會的貨幣供給,將遠大於一開始央行印好的鈔票數量,這之間差距的倍數,即為貨幣乘數m = 貨幣供給M / 強力貨幣H


原文出處:

https://www.stockfeel.com.tw/%E5%8D%B0%E9%88%94-%E9%80%9A%E8%B2%A8%E8%86%A8%E8%84%B9-%E9%80%9A%E8%86%A8-%E9%8A%80%E8%A1%8C-%E9%87%8F%E5%8C%96%E5%AF%AC%E9%AC%86-%E7%A7%98%E5%AF%8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