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處:【看電影學經濟】2008年銀行是如何把美國房市問題搞成全球金融海嘯?-《大賣空》(暴雷評論)
延伸閱讀:2008金融風暴相關名詞:MBS、CDO、兩房、雷曼兄弟
讓我們陷入困境的不是無知, 而是看似正確的謬誤論斷 ~馬克吐溫
雖然電影已善用淺顯的介紹與簡單的比喻來讓觀眾了解那些艱澀難懂的經濟名詞,但仍有許多地方讓人略感晦澀,同時有些部分也值得更進一步做解釋。
因此在這一篇文章中,就讓我們好好來探討這部講述美國次貸危機的經典電影《大賣空》,並針對文中的經濟名詞做詳加一步的解釋,而看過的朋友也不妨來再次回味這部鉅作吧!
文章目錄
起源:房貸債券問世,銀行擠身美國最大產業
市場先驅者:雖獨目但卻看得比誰都清楚--麥可貝瑞
何謂次貸與浮動利率?
市場上無相關產品?沒關係,我能讓他們幫我量身打造
事件發酵,帶動其他先驅者入場
擔保債權憑證(CDO):使美國房市危機變成全球金融災難的元兇!
房市問題過於明顯:就連小蝦米也敢放手挑戰大鯨魚
實地訪查:房市真的會泡沫化嗎?
整個體制的謊言:房貸違約率飆升,但CDO價格卻不斷上漲!
最終驗證:美國證券化論壇
既然B級CDS價格上漲,那何不去對賭AA級債券呢?
市場的巨大核彈:合成CDO
房貸違約數如預期般上漲,金融海嘯正式來臨
結語
起源:房貸債券問世,銀行擠身美國最大產業
首先,將時空背景倒回到1970年代末,那時的銀行業者們做的都是一些小家子氣的交易,根本賺不了大錢,而債券市場更是報酬率低得讓人興致缺缺;當時大概投資一檔債券,就可以確保自己能在15年後拿到幾百美元的報酬,Boring!
不過當劉易斯.萊奈瑞(Lewis Ranieri)來到了所羅門兄弟後,一切都變了!
他提出將政府和民間發行的房貸擔保證券(Mortgage-Backed Securitization,簡稱 MBS)組合的概念;原本的房貸擔保債券收入穩定、安全,但報酬率極低,不過若是將數千張的房貸組合成一檔新的債券,那又如何呢?
答案是:一樣能維持穩定低風險,但報酬率瞬間變為原本的數千倍,因為其本質都是房貸,而有誰會不付房貸?因此債券評等也被訂為最安全的AAA級別。
從此以後,銀行就靠著賣房貸債券的2%手續費而獲得龐大利益,在當時股票和借款的利益和這根本難以相提並論,銀行也從此搖身一變成為美國最大產業之一,前景一片看好⋯⋯只不過30年後美國經濟卻因此徹底崩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市場先驅者:雖獨目但卻看得比誰都清楚--麥可貝瑞
麥可貝瑞 (克里斯汀貝爾飾),原先是一名攻讀神經醫學的高材生,不過他同時也對投資有著不小興趣,加上也經營的有聲有色,於是便於2000年時辭去醫職,成立了傳人避險基金(Scion Capital ),吸引了不少公司與客戶投資他。
麥可在兩歲時因為癌症而導致其左眼為義眼,不過這絲毫不妨礙他看清市場局勢。於電影一開始時,他便質疑為何在科技股泡沫化後,號稱科技首都的聖荷西房價卻仍能持續上漲?但他的新員工卻表示房市一直很穩定,房價上漲並無奇怪之處。
不過一個成功的投資者是不會沉溺於過去的經驗和法則的,畢竟市場變化瞬息萬千,根本沒有什麼永恆不變的真理可以信奉;所以麥可堅持讓他的員工找來當時最受歡迎的20種房貸債券中的房貸資訊(約數十萬筆房貸資料),而在詳細研究房貸資訊後,麥可發現了一項驚人的事實!
裡面的貸款人許多都延遲還款或不斷申請再融資,而違約率也已經日益增長,這些裡面原本該充斥著穩定房貸的證券,實際上卻都是風險極高的浮動利率次貸!
當麥可專心研究時,常會數日待在辦公室裡不出半步
何謂次貸與浮動利率?
次貸
次貸的全文是次級貸款(subprime lending),是專為那些信用評等差,無法從正常管道借款的人所提供的貸款,其利率不僅較一般貸款高,且通常為可隨時間而調整的浮動利率,同時其違約率也較高。
在房市走高的時候,流行一種名為次級抵押貸款的次貸,透過將房屋作為抵押品來進行借貸行為,而借貸人的資金雖然不足,但當房價上漲時,由於抵押品的價值足夠,因此可以向銀行進行再融資來填補資金缺口,所以在房市上漲的情況下貸款不會發生問題;不過一旦房價持平或甚至下跌時,貸款人便可能因為無法再融資而沒有還款能力,導致房貸違約,其房子將作為抵押物被銀行收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浮動利率
浮動利率顧名思義,其利率會隨著當時借貸雙方所談定的依據而起伏,這些依據可能是物價指數、央行利率或銀行自己制訂的標準。
雖說是浮動利率,但也並非每個月利率都會有所變動,通常為半年或一年才會調整一次(依據合約會有所差異);同時浮動利率對銀行來說風險也較小,因為當利率上漲時銀行有權可以立即調漲利率,避免損失;不過當利率下降時,也有些無良的銀行會延遲降低客戶的利率,讓顧客多付利息。
現在房貸多以浮動利率為主,不過常搭配前幾年給予優惠利率的方式來吸引客戶,藉此營造出「利率並不高,貸款人能夠負擔得起」的錯覺;等到優惠利率期過了以後,再將利率調漲許多,賺回原本該有的利潤,使得貸款人得付出較先前多上許多的利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麥可所發現的這些次級房貸其本質便是次級抵押貸款,同時都搭配了優惠利率吸引許多想賺取房市上漲的差價或租金的投機客;這些人都認為現在房市很穩定,隨時都能申請再融資,因此都申請了許多房貸,妄想等房市上漲時大賺一筆。
但這些投機客卻不知道(或根本選擇性忽略),這些貸款大部分都會在2007年時調回正常利率,使得利息爆增,在房價上漲以前便會先因為付不出利息而違約,導致房子被銀行收回;同時因為過多的違約案件導致大量房屋被扣押,進一步導致房市下滑,使得正常購買房地產的人也蒙受其害。
不過為什麼這些評價為AAA級的優良債券卻充斥著這些高風險次貸呢?原因便是銀行拒絕不了賣債券時的手續費所帶來的龐大利益,他們靠著賣債券的2%手續費賺了數十億美元,自然會想盡辦法來持續販售。
但市場上並沒有那麼多的優良房貸,畢竟房子有限,而真正負擔得起房子的人則更少,銀行為了持續賺取手續費便開始濫竽充數,將那些高風險次貸當作優良房貸混入債券中,導致這些應該充滿優良房貸的債券實際上都是垃圾次貸;劉易斯當初所提出的概念可說是完完全全地被扭曲了。
而根據上述證據,麥可判定房市將在2007年第二季時開始崩盤,到時這些債券都將全數淪為廢紙,因此他認為這是個放空房市大賺一筆的機會。
房市即將面臨空前危機,而當時的社會卻仍無察覺;媒體也多在報導漢堡、歌曲等娛樂新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市場上無相關產品?沒關係,我能讓他們幫我量身打造
由於市場一面倒地對房市看好,因此沒人想過去放空房市,自然也並不存在能放空房市的產品;但麥可並不擔心,畢竟這裡可是華爾街,只要你有足夠的錢幾乎能買到任何你想買的商品,即便原本沒有該產品,他們也會想辦法幫你生一個出來。
果不其然,當他前往各大銀行說想對賭房市時,他們便迫不急待地想盡可能出售越多的信用違約交換
(Credit default swap,簡稱CDS)給他。
所謂的信用違約交換其實就近似於保險的概念,買方定期支付保險費給賣方,而賣方則要為買方提供投保物違約時的保障;而和保險不同的是,CDS並不需要持有被投保物,因此即便你沒有持有房貸債券也可以購買它的信用違約交換。
一旦購買房貸債券的CDS後,那麼當該房貸債券違約時,你便可以獲得高額的賠償金(預計收益率達10~20倍),而房貸債券違約的條件便是一大群人同時不繳納房貸,這在當時歷史上從未發生過。
儘管麥可當時所對賭的房貸債券信評都是BBB級(含)以下,違約率較高,但根據以往數據其違約率基本上都低於1%(即使是B級違約率也就5%左右);再加上房市穩定,以及從來沒有過一大群人不繳納房貸的先例,因此各大銀行員都認為遇到了凱子而不斷銷售CDS給他。
麥可前後總共購買了13億美元的信用違約交換,按月繳納保費(且其保費會隨著債券價值調整,意即當房貸債券漲價時,保費也會變多),每年預估要支付8~9千萬元美金的保費。
前往各大銀行簽屬CDA合約的麥可貝瑞,合約談妥後笑得合不攏嘴
高興的不只麥可,銀行家們也歡欣鼓舞,認為遇到了一個大盤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件發酵,帶動其他先驅者入場
隨著信用違約交換出現,自然引起業界不少人討論(雖然大多是嘲弄),而這件事情也傳進了銀行經理人賈德.佛奈特(雷恩.葛斯林飾)耳中,在聽到有人嘗試放空房市後,他對此起了極大的興趣,決定看看這是否確實值得投資。
在研究過市場上65%的AAA級債券後,佛奈特發現裡面95%都是高風險的次貸,房貸債券確實即將崩盤,於是也親身跳入購買;親身實地研究,同時又具備行動力,照理來說佛奈特的投資應該毫無紕漏,不過卻還是出了一個大問題:他買得太多了。
保費讓他每個月的負利差高達兩千萬美元,因此他決定成為仲介,將部分CDS轉賣給其他人,減少保費支出的同時又能抽成,一舉兩得。
不過他所認識的其他銀行業者根本不買帳,其他人叫他過去也只是為了奚落嘲笑他;因緣際會下,由於他的助理打錯電話,因而聯絡到了尖端基金的馬克
. 鮑恩(史提夫·卡爾飾)。
馬克本身個性憤世嫉俗,總是對華爾街的齷齪行為充斥著不滿,同時由於本身也不願意去屈就巴結潛在的投資人,因此便只好在摩根士丹利底下設立自己的尖端投資基金。
在接到佛奈特的電話後,馬克的團隊便好奇究竟為何會有人想賣空房市,同時也研究了一下ABX指數(專門追蹤房貸債券價值的指數),發現確實有所下降,因此他們決定找來佛奈特為他們說明賣空房市的事宜。
馬克的小型團隊反應了他對制度的不信任
在見到馬克他們後,佛奈特向他們展示了美國房貸債券組成模型,是由最底層的B級房貸(浮動利率,風險高但報酬也高)一路到最上層的AAA級房貸(風險最低,最穩健)都有;而組成B級房貸債券的B級房貸,其貸款人甚至不需所得證明便可申請。
目前B級債券違約率已經從1%升到4%,根據佛奈特的計量分析師計算,一旦違約率升到8%時,則BB級、BBB級甚至A級債券都會受其拖累價值歸零,導致全部房貸價值崩塌。
同時,由於銀行忙著賣債券賺取手續費,根本沒發現到這個問題,而既然連最了解這些債券的銀行本身都沒查覺到,更何況是其他人?因此這是個仍未有太多人發現的大好投資機會,此時正能以低價入手CDS,獲得最高的投資報酬。
美國房貸債券模型,由最底層的B級一路到最上層的AAA級債券所組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擔保債權憑證(CDO):使美國房市危機變成全球金融災難的元兇!
儘管現在仍幾乎無人察覺,但之後市場總會對此有所反應,認為債券風險太高而卻步,但此時銀行會選擇不賣債券,放棄一大筆可觀的手續費收入了嗎?--當然不可能!
一旦當市場開始覺得債券風險高的時候,銀行便開始將那些賣不出去的B級、BB級、BBB級的房貸重新包裝成擔保債權憑證(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簡稱CDO),讓大家誤以為這是新的多角化投資,而信評機構也就自然會將它們評為AAA級的穩定投資。
而究竟何謂CDO呢?,電影為了更讓觀眾明白,特地找來了全球知名主廚安東尼波登進行進行說明。
所謂的CDO,就好比一間餐廳把三天前賣不出去的海鮮拿來重新燉煮為一道全新的海鮮湯,讓顧客以為這是全新的商品,順理成章地讓他們品嘗三天前賣不出去的次品。
而CDO也是一樣的概念,那些B級房貸就正如賣不出去的魚貨一樣,CDO就是由那些魚所燉煮出來的海鮮湯;將原本沒有人有興趣的次品組合成一種全新的產品,並誆騙市場這是穩定的多角化投資,然而事實上它們只是垃圾,價值終究會歸零。
而市場之後的發展便是會從B級債券開始違約,接著影響到BB級、BBB級,最後連A級都被拖累,整個美國房市因而崩盤。
正在說明何謂CDO的安東尼主廚,其主持的《波登闖異地》曾榮獲3次艾美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房市問題過於明顯:就連小蝦米也敢放手挑戰大鯨魚
而除了有麥可和馬克以外也有人發現市場問題。
布朗菲爾德基金,由查理蓋勒、傑米希普利這兩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卒自掏腰包所搞出的投資基金,他們的投資策略相當簡單有效:他們發現當市場覺得不可能崩盤時,與之相對的買空賣空的選擇權也會變得相當有獲利機會,若賭對了便能大賺一筆,賭錯了也賠得不多。
舉個相當簡單的例子,這就好像是當年賭世足德國巴西7:1的時候,由於當時在賽果出爐前,這種比數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賠率就高達250倍,你只需投入1萬元便可能獲得250萬的收入,而若是輸了你也僅賠了1萬元而已,而他們的投資策略也就是把預測比數換成預測該產品會漲或跌而已。
這兩個人便靠著這種策略,在一個小車庫裡將11萬美元滾成了3,000萬美元,於是他們想更進一步,便前往紐約嘗試和摩根大通簽訂ISDA合約,如此便可以購買長期選擇權,在投資上能有更大的獲利與操作空間。
然而,摩根的ISDA合約門檻為15億美元,兩人不僅資金嚴重不足,同時更暴露了自己是對市場完全不了解的菜鳥,因此摩根大通的人也就隨意打發他們後便走了,使得他們頗為沮喪。
被摩根大通拒絕而感到沮喪的兩人,不過下一秒他們將因找到華爾街史上最棒的交易而歡欣鼓舞
正當兩人失意的時候他們看到了佛奈特的賣空房市募股說明書,並對信用違約交換(CDS)產生了興趣,不過沒有銀行和他們簽署ISDA合約,他們即使有興趣也缺乏門票,而此時查理想起了一個人-班.里克特(布萊德彼特飾)。
班是傑米的鄰居,早年於大銀行打滾多年,不過覺得銀行與金融體系相當齷齪而辭職;當班得知這筆交易後,出於先前的豐富經驗,他一下子就判斷出這是項非常好的投資,同時在經過深思熟慮後同意幫忙取得ISDA合約,給予他們進場的門票。
由布萊德彼特所飾演的班,滄桑中又帶有看破紅塵之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實地訪查:房市真的會泡沫化嗎?
對於馬克來說,這是他嚮往已久的投資方案,但仍要確認房市究竟是否會泡沫化,而方法除了查看數據以外,便是實際走訪建案、訪問房仲與房貸經紀人,最好甚至能見到那些申請次級房貸的人,了解市場情況究竟為何,因此馬克的團隊便著手實地訪查。
建案實地探訪:宛若死城的社區
馬克首先派了他旗下員工到各個住宅以及社區建案訪查,初步看看實際情形為何,因為若房市看好,則這些新落成的社區與建案應該會有許多人購買居住,泡沫化一說也就不攻自破。
但在實際訪查後,他們發現不僅幾乎沒有房子繳納房貸,甚至有人用自己的狗當作貸款申請人,一大片社區有如死城般幾乎無人居住,屋主進屋的目的也只是為了把裡面的電視搬走,甚至屋裡的唯一住戶居然是一隻鱷魚!
嗨!我是這片社區少數的忠實房客!
實地訪查:房仲與房貸經理人
既然已經實地走訪過建區,那麼便是時候來和業者接觸了,畢竟這些房仲業者與房貸經理人能給出不同於銀行亮眼數據的實際市場現況。
抱持著這樣的想法,馬克成功從房仲口中套出現在房子確實有價無市、以及近年來房貸經理人業績近期暴漲數倍的消息。
而促使房貸經理人認真跑業務的主因便是房貸分紅大增(固定利率房貸可以給他們帶來2,000元收入,而浮動利率房貸則可以有10,000的收入),因此房貸經紀人的想法都是多多益善,盡可能地辦理房貸來讓自己大賺一筆,而這些房貸之中更有90%都為分紅高的浮動利率。
也因為抱持著房貸越多越好的想法,經理人想盡辦法從各種管道誘騙顧客辦理房貸,即使那些人失業與無穩定收入也沒差,於是他們開始鎖定新住民甚至是脫衣舞孃,誘騙他們辦理貸款,好讓自己賺取更多的佣金;而能拿到的分紅多,上頭自然也不會去管。
同時大銀行也為了有更多的房貸讓他們持續販售CDO,因此也開始不駁回任何的房貸申請,收入處留白的房貸申請也照樣同意。
正在炫耀自己功績的房貸經理人,完全沒意識到自己行為可能造成的後果
實地訪查最終關:次貸申請人
在瞭解到房市業者有多荒謬後,馬克決定親自拜訪那些申請次貸的人,於是房貸經理人便為他們推薦了自己的客戶--脫衣舞孃。
脫衣舞孃的收入多半不穩定,因此每個人都謊稱自己是「治療師」來申請貸款,反正銀行對房貸一向來者不拒,也不會去詳查是否屬實。
而這些舞孃們誤以為房市穩定,現在房價低迷只不過是處於低點罷了,之後必定會回彈,因此每個人都申請房貸買了四五間房子等著拋售,而貸款的問題也只需要等房子上漲後再融資便能解決。
然而事實卻是,房市已經陷入低迷,房價不可能上漲,而她們當然也無法進行再融資,等到房貸的優惠利率期間過了以後,她們的所有房貸利率都將暴漲2~3倍(每個人身上約有8~10個房貸),根本不可能負荷得了。
馬克在此次訪談完後也終於確定了一件事情,既然隨便任何人都能用貸款購買多達四五間的房子,代表現在的銀行確實被利益蒙蔽了雙眼,房市已經不再像社會認為的那麼穩固,泡沫化是必然的了!
在得出這個結論後,馬克立即向佛奈特購買了五千萬美元的BBB級房貸CD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整個體制的謊言:房貸違約率飆升,但CDO價格卻不斷上漲!
2007年第一季時,由於利率調回正常利率,因此房貸違約率開始創新高,約已經有近百萬的房貸違約;照理來說,價值建立在房貸上面的房貸證券與CDO的價值應該都隨著房貸信用破產而開始下跌,然而事實卻是相反。
他們的價格反而不斷上漲,而那些購買了CDS的人則因為對賭的產品價格上漲,得拿出更多的保費與擔保品;此外,儘管房貸違約創新高,但信評機構卻未調降其評等,依然將它們列為AAA級的優良產品,三家放空房市的基金都受到了相當大的壓力。
麥可旗下管理的基金因為不實的債券價值而導致虧損11.3%,受到來自各方客戶的抱怨,其中也包含了他的導師,他甚至親身前往其辦公室對他施壓,痛斥他賣空房市的操作相當愚蠢,並且要求撤回原先資金。
而一旦撤回的資金過多,麥可便無法準時按月繳納保費,如此將會使得CDS合約失效,先前的投資全數付諸流水,麥可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只能先將其他賺錢的投資標的賣掉,來維持足夠的付款能力;同時也不得不動用下下策,以市場失靈受人操弄為由,凍結客戶贖回資金(合約有賦予麥可這樣的權力),但此舉卻也使得客戶紛紛表示要控告他,其中也包含了他的導師。
原先以麥可導師自居的羅倫斯,在見到麥可後卻說出了:「Give me my fucking money back, you mother fucker.」
馬克方面則受到來自摩根士丹利的壓力,他們派了風險評估員前來逼迫他們放棄信用違約交換;對於此,馬克冷靜且有禮貌地請他們「滾蛋」(相信常看好萊塢電影的人應該能猜得出原文是什麼),隨後立即前往知名信評機構標普,想知道為何房貸違約率上漲,他們卻依然不肯調降房貸債券的評等。
然而真相卻非常的簡單:他們將信評作為商品來販售。只要你給的錢夠多,我就給你3A評價,反正就算我不給,他們也會跑去我們的對手穆迪那裡,既然如此為何不把這些錢留在自己的口袋?
信用評等一直是市場衡量債券風險的一大基準,無論升降都會使其價格波動,許多人沒有時間去詳細研究每個債券的實際組成內容為何,此時信評就是他們衡量的唯一基準;然而如今信評機構卻將評等當作產品來販售,不僅失去職業道德,同時所做的行為也無異於惡意坑殺投資人。
至於資金最為短缺的菲爾布朗德基金,他們終於開始明白整個制度都是被操弄的,而情況若是這樣持續下去,總有一天他們會因此破產;那麼到底是該在此時認賠退出,抑或是反向操作,購買更多的CDS?畢竟整個制度都在掩飾CDO的價值,那麼是否代表其實崩盤近了?
最後,馬克團隊和布朗菲爾德基金都決定前往拉斯維加斯參加美國證券化論壇,所有的債券業務員、CDO業務員、次貸銀行、信用違約業者以及證管會的人都會出席該論壇,因此這是認清CDS是否為良好交易的最佳場合,同時也能進一步打探市場是否仍有其他潛藏的未知訊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終驗證:美國證券化論壇
銀行與監管機構嚴重失職,每個人眼中都只有自身利益
在實際接見那些行員與業務員後,兩個團隊都百分之百確定房市確實會泡沫化了,許多的業務員甚至根本不清楚CDO的組成結構,他們只求它能持續撐下去,好讓自己賺個盆滿缽滿。
而資深的銀行經理人們則已經明白事情嚴重性,也親身跳入購買CDS,不過他們還是選擇繼續欺騙市場,哄抬房貸債券與CDO的價格,好讓自己在房市垮台前能多撈一筆。
政府證管會的人則表示因為預算刪減,並沒有去研究房貸債券的表現,甚至也有出現證管會的人正在投遞履歷給大銀行的荒謬現象;於金融管制單位工作的人竟然沒有被限制前往金融機構工作,那麼是否只要該金融機構以職位為餌就能誘使管制單位做出對他們有利的行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既然B級CDS價格上漲,那何不去對賭AA級債券呢?
同時,在了解市場情形後,兩個團隊都開始加購更多的CDS,不過由於一些資深行員也已經跳入購買CDS,因此B級的CDS價格已經被抬高不少,資金短缺的布朗菲爾德基金開始負擔不起,於是他們把腦筋動到AA級房貸債券上。
既然那些AAA級債券實際上也都是充斥著垃圾次貸,同時當違約率達到8%的時候上層的債券也會受影響而價值歸零,那麼為何不來賣空AA級房貸債券?那些銀行員一定會認為我們瘋了而用便宜的價格銷售大量AA級CDS給我們!
畢竟根據數據,AA級在先前歷史上幾乎從未違約過,他們也因此順利用便宜的價格談妥了一大筆的AA級CDS,而這可是麥可和馬克都沒有想到的大膽舉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市場的巨大核彈:合成CDO
由於馬克仍想知道更多資訊,於是佛奈特為他引薦了哈定投顧公司的CDO經理人,CDO經理人的職責主要為挑選CDO的證券組合同時監督其資產。
而這個人向馬克闡釋了所謂雙層CDO(CDO-Squared)與合成CDO(Synthetic CDO)的概念,向他炫耀自己到底在販售多麼厲害的產品。
雙層CDO是指CDO甲裡面包含了CDO乙,而CDO乙裡面也包含了CDO甲,同時把這兩者再重新包裝成CDO丙,達成一物多賣的目的,不過其銷售數量並不多(期間約僅銷售出數十件)。
真正離譜的是合成CDO,它的本質是由信用違約交換所組成的CDO,意思是幾乎整個合成CDO都是買空賣空的市場!而其規模更是達到了原先房貸的數十倍之大,使得原本已經夠慘的情況再雪上加霜。
而電影這次則找來了行為經濟學之父理察塞勒和歌手賽琳娜戈梅茲以賭局來舉例說明:
其實合成CDO就像是所謂的賭場插花外賭,若原本「賽琳娜與莊家」間的賭注為第一層CDO,而其他的賭客則開始賭「是否席琳娜會獲勝」,這就是第二層合成CDO;此時又有其他的賭客針對「賭席琳娜是否會獲勝的人」進行下注的話,便是第三層的合成CDO,這樣子一路延伸下去,便可以把原本的市場擴張至數十億美元之大。
合成CDO就是這樣子的形式全建立在對賭性質之上,越後面層數的CDO涉及的範圍便越廣
也就是用這種方式將房貸市場不斷擴大,且全為空頭市場
而在現實面,賽琳娜就代表著房市,莊家贏則代表房市崩盤,其他人則代表著市場的投資者,他們的賭注多為賭賽琳娜獲勝(相信房市不會垮台),因此將雪球越滾越大,一旦當賽琳娜輸的時候,所損失的將不只是原先賭注的金額,還包含了那些相信賽琳娜會贏的賭金,也就是當房市垮台的時候,市場的損失還將包含一大筆相信房市不會垮台的投資,使得情況較原先慘上數十倍。
也就是此刻,馬克終於確定了市場的崩壞遠超他的預期,於是孤注一擲,將所有資金投入,一次買了五億美元的CDS。
在得知市場崩壞遠超其想像後,馬克露出了難以言喻的表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房貸違約數如預期般上漲,金融海嘯正式來臨
隨著時間到2007年時,那些次級房貸也就隨著合約調整為正常利率,此時開始有越來越多人付不出房貸,房貸違約數也創歷史新高,隨後金融海嘯如怒濤般洶湧而至。
房市崩潰第一階段:銀行隱瞞真相並開始拋售CDO
於房貸違約數不斷上升後,銀行也開始察覺到其中的風險所在,但他們第一反應卻是聯合起來將消息壓住,並開始拋售CDO,然後再跑去其他間銀行賣空自己剛剛所賣出的CDO;並且當他們拋售完這些垃圾債券後,便立即宣布下修債券價值,憑此再賺一筆CDS的收入;
甚至連政府都出來幫銀行站台,當時聯準會便一直強調房市仍然相當穩固,導致許多人得到錯誤資訊,未能及時抽身導致損失慘重。
知道此事的布朗菲爾德基金氣急敗壞地前去找華爾街日報,要求將這種卑劣的犯罪行為公開;但其編輯卻認為自己沒必要毀掉長年來和華爾街打好的關係為由拒絕報導;事後布朗菲爾德基金想藉此事(刻意隱瞞市場訊息)控告銀行,但卻依然受到嘲笑。
房市崩潰第二階段:CDS開始受人追捧,貝爾斯登面臨訴訟、摩根士丹利得付出巨額賠償。
隨著違約率越來越高,市場終於意識到房市確實會垮台,CDS頓時成為最炙手可熱的產品,價值開始水漲船高。
同時,也有許多知名企業遇到了問題,貝爾斯登面臨集體訴訟;而摩根士丹利的債券部雖然投資了20億美元的BBB級次貸CDS,但卻錯以為A級債券不會受到影響,便開始出售許多A級與AA級的CDS,結果A級債券也受到B級房貸垮台影響,摩根士丹利得賠償150億美元;同時馬克的團隊也因此和摩根士丹利解約,避免受其破產影響。
為了CDS價值上漲而歡欣鼓舞的佛奈特
房市崩潰第三階段:全球金融海嘯
當許多大企業,如雷曼兄弟、貝爾斯登接連倒閉後,事態也逐漸擴大,許多美國企業被政府接管,同時有600萬人因此失業,800萬人無家可歸,而若放眼到全球這數據肯定更加驚人;歐洲方面則是希臘垮台、冰島破產,西班牙也岌岌可危……這次事件導致全球共損失約1.4兆美元。
然而,在這麼嚴重的事情爆發以後,從頭到尾卻只有一個銀行家入獄(瑞士信貸的Kareem Serageldin);此外銀行更用政府拿來紓困的錢發給自己紅利獎金,同時遊說國會取消對銀行的改革,而後再將此次問題的矛頭指向移民、窮人和老師,制度依然沒有顯著改善,那些應該受到調查的銀行家紛紛免責,反而是麥可多次受到FBI約談。
甚至在2015年時,數家大銀行開始販售起所謂的「定製分級機會投資(Bespoke tranche opportunity)」,而這其實也就是換了個名字的CDO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語
總結一下,在電影中眾投資者的獲利:
傳人避險基金:購入13億美元的CDS,報酬率為489%。
布朗菲爾德基金:購入2億美元的CDS,最終報酬8,000萬美元。
尖端基金:購入5億美元的CDS,最終報酬10億美元。
佛奈特:購入數量未知,共獲得 4,700 萬美元的佣金,且還有拿到銀行的紅利獎金。
每個人的收入都看似可觀,但其實他們原本的收入可以達到10倍之多,卻因為銀行與政府集體掩蓋真相,導致他們多付了許多不該付的保費;
同時,因為有數間向他們販售 CDS 的公司面臨倒閉問題,而一旦倒閉他們的 CDS 便會作廢,到時候他們手上的 CDS 做空倉位也會變成廢紙,出於無奈之下他們也只能將 CDS 賤價賣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